欢迎访问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信息窗口

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落地!2026 年 7 月实施,行业迎关键变革

2025-07-02 来源:深圳电子商会
1075

关键词: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新国标 工信部

电动汽车的国标.png

2025 年 4月3日,工信部正式发布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(GB 38031 - 2025),因对电池安全标准的全面升级,被业内称为 “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” ,并将于 2026 年 7 月起强制实施。这一标准的落地,将深刻影响电动汽车产业链,推动动力电池行业进入 “安全硬约束” 新时代。

热扩散要求 “根本性升级”,筑牢安全底线

新标准最受关注的调整,聚焦热扩散安全的颠覆性强化 。此前,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起火、爆炸风险,一直是行业痛点。GB 38031 - 2025 中,热扩散测试要求从 “被动应对” 转向 “主动预防”:不仅要求电池单体热失控后,系统需在规定时间(如 5 分钟以上)内不发生危险扩散,更新增全生命周期热安全验证 ,覆盖电池从出厂、使用到退役阶段的热稳定性 。


简单来说,未来动力电池需 “经得住高温、扛得住老化”—— 即使长期使用后,遇到快充、高温环境等极端场景,也必须抑制热失控连锁反应。这意味着电池企业需重新设计热管理系统,从材料端(如采用高安全电解液、阻燃隔膜 )到结构端(优化模组布局、增加隔热层 )全面升级,倒逼技术路线向 “本质安全” 转型。

新增两项关键测试,精准狙击安全隐患


除热扩散升级外,新标准新增两项 “硬核” 测试 ,直指行业此前未充分覆盖的安全盲区:


  • 振动 - 热冲击复合测试:模拟电动汽车实际行驶中,颠簸路况与环境温度变化的叠加风险。要求电池在持续振动 + 高低温循环后,仍保持电性能、结构完整性,杜绝因长期工况积累导致的 “隐性故障” 。

  • 电解液泄漏测试:针对电池包密封失效隐患,强制检测电解液泄漏后的绝缘、腐蚀风险。这将推动企业优化电池包结构设计,加速淘汰落后密封工艺,从源头减少电解液泄漏引发的短路、起火问题 。


两项测试的加入,将安全考核从 “单一场景” 拓展到 “复杂工况闭环”,动力电池需通过 “振动 + 高温 + 泄漏” 的连环挑战,才能进入市场。

产业链震荡:洗牌加速,机遇与压力并存

对于动力电池企业,新标准是 “生死考题”:头部企业凭借研发储备(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热失控管理技术、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结构创新 ),有望加速市场份额集中;二三线企业若无法快速突破技术瓶颈,将面临认证失败、订单流失的风险,行业洗牌节奏或进一步加快。


整车厂需同步调整供应链与产品设计:一方面,与电池企业协同升级电池系统,增加热管理、结构安全投入;另一方面,新车开发需提前适配新标准,2026 年 7 月后上市的车型,电池安全性能将接受更严格检验,“安全配置” 或成为车企宣传核心卖点。


下游流通与回收环节也受波及:在用车辆的电池安全检测标准或将细化,退役电池梯次利用需重新评估热安全风险;回收企业需升级拆解工艺,避免电解液泄漏、热失控等安全事故。

长期影响:重塑行业生态,推动 “安全 +” 价值升级

GB 38031 - 2025 的实施,本质是通过标准强制力,推动电动汽车安全从 “被动召回整改” 转向 “主动技术迭代” 。短期内,行业将经历成本上升、认证周期延长的阵痛,但长期看,将带来三大价值:


     消费端信任提升:更安全的动力电池,能缓解消费者 “里程焦虑” 之外的 “安全焦虑”,加速电动汽车普及;

     技术创新突破:倒逼企业投入固态电池、氢燃料电池等 “高安全路线” 研发,推动行业技术代际升级;

     全球标准话语权:中国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严格化,有望成为国际参考,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输出 “安全名片” 。


2026 年 7 月的 “大限” 已明确,动力电池行业的 “安全竞赛” 正式鸣枪。对于产业链各方,唯有以技术创新拥抱标准变革,才能在这场 “最严安全令” 驱动的洗牌中,抓住新的增长机遇,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向更安全、更可持续的方向进阶。